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4篇
  免费   292篇
  国内免费   85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7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14篇
  2011年   132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27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99篇
  2004年   96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89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95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75篇
  1993年   80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85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11篇
  1963年   6篇
  1959年   7篇
  1958年   7篇
  1957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意愿价值评估法应用于农业生态补偿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颖  周清波  周旭英  甘寿文  杨雪萍 《生态学报》2015,35(24):7955-7964
农业生态补偿是支持和保护农业发展的重要政策激励手段,有关补偿标准的估算及计量方法研究始终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意愿价值评估法(CVM)是国际社会进行非市场价值评估最广泛采用的陈述偏好方法。由于在农业生态补偿领域应用时间不长,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及农民认知水平的差距,导致国内CVM的实证研究面临许多问题和困惑。阐明CVM方法的内涵与理论基础,全面系统地梳理国内外CVM在农业补偿领域的研究进展。以激励农户采纳农业清洁生产技术补偿意愿问卷调查为例,深入探讨CVM应用于农业生态补偿政策评估中存在的假想特性偏差、研究手段偏差及调查实施偏差等。提出通过合理的技术途径和对策措施规避可能的偏差,包括:明确计量模型适用范围、开展效度与信度检验、选择两种尺度评估及处理调查过程偏差的方法等,为破解CVM应用于国内农业生态补偿政策制定中的问题提供方法和思路借鉴。研究指出存在的不足与局限性,以期未来不断完善和拓展。  相似文献   
42.
家蚕Bmyan基因的克隆表达和作为microRNA 7靶基因的验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约22 nt的非编码RNA,通过与其靶基因3′端非翻译区(3′-UTR)的结合来调节各项生命活动。克隆表达家蚕Bmyan基因,验证其是否是bmo-miR-7的靶基因对于深入研究家蚕变态发育机制有重要意义。基于同源性检索和PCR扩增,克隆了家蚕Bmyan基因CDS全长,编码476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家蚕YAN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保守,含SAM-PNT和ETs结构域。芯片数据、RT-PCR和定量PCR的检测结果表明,Bmyan在五龄3 d的家蚕头部、体壁、卵巢中高量表达,在其余组织中低量表达或不表达。在幼虫期,Bmyan表达水平相对较低,但在上蔟期和蛹期前4 d高量表达。通过3′RACE克隆了Bmyan基因的3′-UTR。RNAhybrid在线软件预测了其3'-UTR上bmo-miR-7的两个靶位点。构建了含有Bmyan基因3′-UTR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转染载体,将该载体与bmo-miR-7的mimics序列共转染到家蚕胚胎细胞系BmE中,通过测定荧光素酶的活性,证明了Bmyan基因是bmo-miR-7的靶基因。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bmo-miR-7和Bmyan在家蚕体内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3.
青羊湖林场不同林分物种多样性与水源涵养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群落调查和林下土壤及枯落物特性的分析,研究了青羊湖林场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林、未抚育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抚育马尾松林、马尾松-南酸枣混交林4种林分的物种多样性及水源涵养能力。结果表明:(1)4种林分共有维管束植物135种,隶属58科97属,其中南酸枣林物种相对较丰富(88种),混交林次之(76种),抚育马尾松林较少(64种),未抚育马尾松林则相对最少(55种);(2)林分类型对物种多样性有重要影响,南酸枣林和混交林草本物种多样性较两种针叶林高,而灌木物种多样性则较低;(3)DCA排序结果显示,南酸枣林和混交林物种相似性程度较高,两种马尾松林与南酸枣林、混交林差异明显;(4)林分类型对水源涵养能力有重要影响,相比两种马尾松林,南酸枣林和混交林的林下枯落物蓄积量分别降低10.1%和15.2%,最大持水量降低34.1%和44.7%,而且0~10 cm土壤容重降低14.7%和7.4%,10~20 cm土壤容重降低14.1%和4.0%,20~30 cm土壤容重降低8.7%和4.9%,但总储水量增加15.8%和4.5%,即南酸枣林和混交林具有较高的水源涵养能力。研究认为,生态抚育增加了马尾松林的水源涵养能力。  相似文献   
44.
为探索抑制个体功能的生长冗余以实现群体性能优化并挖掘作物高产潜力的途径,通过桶栽试验,选择分蘖能力中等的小偃22号和分蘖能力较强的郑麦7698,对比研究2种灌水模式(全生育期充分灌水和分生育期调亏灌水)和3种分蘖干扰(从拔节期开始去除所有小分蘖,仅保留主茎和1个大分蘖;抽穗期去除所有无效分蘖;以不作任何干扰为对照),来模拟不同水分供应和不可预测干扰对冬小麦生理生长、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补偿机制.结果表明: 2个冬小麦品种均存在生长冗余.与小偃22号相比,郑麦7698有效分蘖数较高,但穗部性状较差.调亏灌水和抽穗期去除无效分蘖均可减少生长冗余,弱化竞争能力,改变源 库关系,提高资源分配.但冗余消除过度(拔节期干扰)则会破坏植株固有的根冠平衡和功能结构,导致生长的不足补偿.与对照相比,调亏灌水联合抽穗期去除无效分蘖可在时空尺度上充分开发和利用作物自身调控潜力实现补偿生长,在不显著影响籽粒产量的同时可提高水分利用效率20.4%~25.4%,是适宜的减冗增效措施.  相似文献   
45.
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对茄子生长和对黄萎病的影响,并且探讨了AMF诱导植物抗病性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接种AMF能促进茄子的生长,明显降低茄子黄萎病的发病率和发病指数;与只接黄萎菌处理比较,在先接种AMF然后接种黄萎病原菌的情况下,可以降低茄子叶内脯氨酸含量和相对电导率,提高根系活力,提高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的活性。试验显示,AMF对茄子黄萎病具有一定的生防效果。这种抗性可能来源于AMF提高了茄子营养水平,激活了植物抗病机制。  相似文献   
46.
对太白贝母粗多糖提取工艺的研究,为太白贝母的深入综合利用提供依据。采用超声波提取太白贝母粗多糖,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利用响应面法对提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建立料液比、时间、超声温度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典型性分析得出最优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为16 min,提取温度75℃,料液比为1∶15,总糖的含量为0.461%。试验表明,响应面法对太白贝母粗多糖提取条件的优化是可行的,可用于实际预测。  相似文献   
47.
目的循环肿瘤细胞在肿瘤转移诊断、个体化治疗/疗效评估及肿瘤转移机制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然而由于其在循环系统中比例极低,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离和鉴定成为临床应用的难点。oHSV1-GFP是一种经过基因修饰的人单纯疱疹病毒。我们将该病毒的复制关键基因ICP4的启动子替换为人端粒酶逆转录酶的启动子,并在ICP4下游连接GFP表达盒,以使该病毒在感染细胞后,能在端粒酶逆转录酶转录环境的作用下激活下游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基因。本研究旨在利用该病毒捕获循环肿瘤细胞,从而建立一种简便重复性好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并对该检测方法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肿瘤细胞系、肿瘤组织及正常细胞中端粒酶逆转录酶表达情况;抽取正常健康人外周血4ml,将肿瘤细胞系分别按一定梯度加到外周血中,按照MOI=1比例转染重组病毒oHSV1-GFP DNA,流式细胞仪检测CD45-/GFP+细胞数,进行该方法检出率的测定;收集临床标本外周血4ml,裂解去除红细胞后,按照MOI=1比例转染重组病毒oHSV1-GFP DNA,24h后收集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CD45-/GFP+细胞并计数,初步检测该方法临床应用的可行性。结果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肿瘤细胞系及肿瘤组织呈现端粒酶逆转录酶高表达状态,而正常细胞中端粒酶逆转录酶表达量低。在该检测方法中,我们将CD45-/GFP+细胞定义为循环肿瘤细胞。检出率测定结果显示:外周血中加入SMMC7721细胞10,50,100(个)的检出数分别为6.8±2.04,40.8±4.04,85.9±7.03,总体检出率为87.9%,外周血中加入Huh7细胞10,50,100(个)的检出数分别为6.6±1.90,39.8±3.88,86.4±7.63,总体检出率为88.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该方法捕获的细胞数与实际肿瘤细胞数呈明显相关性,r20.95。应用该方法检测26例肝癌患者及50例正常健康人外周血显示,肝癌患者外周血中CD45-/GFP+的细胞数(16.7±2.77)明显高于正常健康人(0.94±0.12)P0.0001,亚组分析显示区域淋巴结阳性的患者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计数(23.77±4.49)明显高于区域淋巴结(9.76±1.87)的患者,P=0.0002。结论本研究建立了一种新型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方法,并对该方法的可靠性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了评估。该方法能够特异性示踪循环肿瘤细胞,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8.
为探讨大鹅观草(Roegneria grandis,2n=4x=28)的染色体组组成,为其正确的分类处理提供细胞学依据。该研究通过人工远缘杂交,成功获得3株大鹅观草与蛇河披碱草(Elymus wawawaiensis,2n=4x=28)属间杂种F1植株。杂种植株形态介于两亲本之间,不育。亲本及杂种经I2-IK溶液染色后进行花粉育性检测,结果显示Roegneria grandis和Elymus wawawaiensis的花粉可育,育性高达94.6%和90.5%;杂种F1不育。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I染色体配对结果显示,亲本花粉母细胞配对正常,均形成14个二价体,以环状二价体为主,Roegneria grandis有频率很低(0.04/细胞)的单价体出现;杂种F1平均每个花粉母细胞形成6.46个二价体,变化范围为5~8;在观察的83个花粉母细胞中,有35.2%的花粉母细胞形成了7个二价体,形成6个二价体的细胞占42.59%,较少细胞形成8个二价体;平均每个细胞形成14.66个单价体,变化范围为10~18;平均每细胞观察到0.14个三价体;杂种花粉母细胞染色体构型为14.66 I+6.46 II+0.14 III;平均每细胞交叉数为9.83,C值为0.35。结果表明:(1)R.grandis与Elymus wawawaiensis有一组染色体组同源的St染色体组,另外一组染色体组不是St或者H染色体组,Roegneria grandis的染色体组组成不是St Stg;(2)较低频率的三价体(平均0.14个/细胞),可能是由于R.grandis的St和Y染色体组间具有一定的同源性,也可能是染色体易位等原因导致,对于Y染色体组的起源还需深入地研究;(3)在不同地理来源的披碱草属和鹅观草属物种中St染色体组同源性不同,R.grandis与来自于北美的Elymus lanceolatus与E.wawawaiensis的St染色体组较与分布于亚洲的E.sibiricus和E.caninus的St染色体组同源性反而更高,其原因还需要进一步地研究。  相似文献   
49.
酶催化糖基转移反应在改善罗汉果苦味皂苷口味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汉果皂苷Ⅱ是罗汉果嫩果的主要皂苷成分,味道极苦,在罗汉果生产季节的末期大量滞长果(苦果)因为天气原因而产生,这些滞长果因体内的苦味皂苷尚未转化为甜味皂苷而被丢弃;另外,在罗汉果甜苷提取行业中,脱苦工艺同样会产生大量的苦味罗汉果皂苷Ⅱ。但在化学结构上,罗汉果苦味皂苷与甜味皂苷拥有完全相同的苷元部分,仅存在葡萄糖残基数目和位置的差别。该研究通过酶催化糖基转移反应将新的葡萄糖基团引入苦味的罗汉果皂苷Ⅱ中,可以延长其糖链,从而达到改善其口味的目的。该研究从原料选择、糖源选择以及反应温度等多方面考察了反应条件,最终确定的反应最佳条件为纯度在50%以上的罗汉果皂苷Ⅱ、2倍于皂苷重量的淀粉、60 U·g-1罗汉果苦味皂苷的酶、60~65℃反应24 h。经实际罗汉果苦果样品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所获得的产品可以完全消除苦味,并且带有淡淡的甜味,经HPLC-MS确定了所获得的微甜产物为3~6个糖的皂苷混合物。该方法对于目前罗汉果生产中大量出现并被遗弃的嫩果、苦果以及脱苦工艺中产生的罗汉果皂苷Ⅱ而言,是一种潜在的实现废物利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0.
【目的】获得能够高效降解生物乙醇废水化学需氧量(COD)的圆红冬孢酵母菌株,评估废水初始COD浓度对驯化菌株生长的影响,将木薯粉生产微生物油脂和高浓度有机废水降解过程整合,以生物乙醇废水为水源制备生物乙醇废水-木薯粉水解液培养基,明确产油效率高、生物乙醇废水COD降解率高的初始还原糖浓度。【方法】采用在高浓度的生物乙醇废水中进行多次驯化的方法,获得能够适应废水环境的圆红冬孢酵母菌株;采用双酶水解法对加入乙醇废水中的木薯粉进行水解;采用重量法监测生物量浓度变化,采用酸热法提取油脂,重铬酸钾法监测COD,DNS法测定废水还原糖浓度,凯氏定氮法测定总氮,钼酸铵比色法测定总磷。【结果】通过驯化筛选得到一株能耐受高浓度生物乙醇废水的优势菌株Rhodosporidium toruloides D5。以未稀释的废水为培养基,驯化菌株的最终生物量浓度和COD降解率分别为3.8 g/L和75.0%。采用生物乙醇废水-木薯粉水解液发酵时,控制初始还原糖浓度低于30 g/L时,生物量浓度和油脂浓度随初始还原糖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均在120 h时达到最高COD降解率,初始还原糖浓度对达到的最大COD降解率无明显影响,废水N、P去除率分别达到99%和92%以上。【结论】在未经稀释的高浓度生物乙醇废水中可获得较高的生物量浓度;采用高浓度生物乙醇废水-木薯粉水解液培养基发酵产油,初始还原糖浓度为30 g/L,可在保证高油脂产量的同时,实现废水COD的高效降解,有效回收利用废水中残余的N、P源,从而降低微生物油脂生产和废水处理成本,研究结果可为开发廉价微生物油脂生产技术提供有用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